|
《埃及:靈魂在祈禱》作者簡介:吳志偉,自由攝影師,、作家,、旅行家。著有《尼泊爾:與天堂的約會》,、《印度:絕望與驚喜》,。
拿到吳志偉的書《埃及:靈魂在祈禱》,,封面是逼人的藍色。躊躇一下,,腦子里過電的竟然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三色《紅》,、《藍》、《白》,。 有一段時間狂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和傳記,,尤其愛他的《藍》,又迷《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對基耶斯洛夫斯基用鏡頭闡釋的不完全的自由頗感興趣,,從《藍》返回來看維羅尼卡,殘缺的自由里亦呈現(xiàn)了完滿的孤獨,,是無聲的傾訴和傾聽,,安靜比語言更飽滿。對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解讀應該是另一篇文字的內(nèi)容,,在這兒是我閱讀《埃及:靈魂在祈禱》的引子,。 我要承認,閱讀《埃及:靈魂在祈禱》是個很復雜的經(jīng)歷,。它的封面的藍色調(diào)是如此安靜,,安靜到你會感到凝視的冷意,冰一樣鋒利透徹,。這又使我想起在哪部懸疑電影里看到過的一個情節(jié):殺人者用一把冰錐殺人,,然后,冰錐融化了,,消失了,,人間蒸發(fā)了。殺人于無形,。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吳志偉的《埃及:靈魂在祈禱》是有殺傷力的,,雖然對于他而言,,也許就是行旅中的一段記憶,或者更嚴重一點說,,是他行走的路途對人類歷史及個人內(nèi)心的打通和審視,。然而,我不能回避這樣的閱讀,,它不僅僅是一部旅行的地圖,,很多時候可能還是人生行旅的參照。 1 了解埃及還是從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開始的,在那兒出發(fā),,我迷戀并且跟蹤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埃及也從此定格,,是記憶中始終清晰,,不曾褪色的影像,它的金字塔,、神廟,、法老和宗教,是埃及古老文明的象征,,甚至就是埃及本身,。時至今日,我們對埃及的認識和想象,,似乎還是早年克里斯蒂的描述和電影導演約翰?吉勒明的呈現(xiàn),,他們用語言和鏡頭,以最直接淺顯的方式,,完成了他們的埃及神話,。此后我接觸了很多關(guān)于埃及的書,也對圖坦卡蒙法老充滿了興味,,但我知道,,其來源是一部電影,一本書,,然后延展為一個歷史,,一種人生。 于是,,閱讀《埃及:靈魂在祈禱》,,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仿佛是一個人的前世今生被神秘地鋪開,,在陽光下靜靜地過影,。前世一下子就跨越了5000年,埃及在時間的河流里停滯了,,它被外力推動著,,在內(nèi)里的掙扎與分裂后,跌跌撞撞地撿起了今生,。今生與前世的分界沒有斷裂,,即使中間有巨大的傷口,它們亦是連體的成人,。這里透著詭異的神秘,,仿佛是世界文明史的一個異數(shù),沒有什么事物能夠覆蓋它們的光芒,也沒有什么事物能夠改變它們內(nèi)在河流的走向,,縱使時間毫不容情地滾滾向前,,也不能對它們在時間的入口和出口自由的返回構(gòu)成障礙。這太讓人驚異了,,我只能把此歸結(jié)為埃及生命力的強悍與旺盛,,由于其內(nèi)在靈魂對神的極端敬畏,才得以保存今生的獨一無二,。 再次回溯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她的《尼羅河上的慘案》毋寧說是埃及風情的集粹。先是看約翰?吉勒明的電影,,最令人震撼的是杰基站在金字塔的高處,,呼嘯的風在雕像中穿過,而她大聲地喊出:“蒙特利爾金字塔高達二百零四英尺,,底座每邊長三百五十六點五英尺……”,,真是恐怖??植纴碜杂谶b遠神秘的時空,,那莫名的驚懼似乎比兇殺的現(xiàn)場感更為強烈,后來我才明白,,那種感覺起源于對一個古老,、我們還未認知的國家歷史,而約翰?吉勒明就此放大強化了那種神秘恐懼,。他用極具沖擊力的影像,,完成了一個古老與現(xiàn)實互為彼此的懸疑故事,使之成為經(jīng)典,。然后才看到克里斯蒂的小說,,雖然不具影像的強力,但關(guān)于埃及的描繪卻更為完整,,與她表述的事件渾然一體,,我想不出,這個故事還能發(fā)生在除埃及之外的什么地點,!這是克里斯蒂的埃及,,也是約翰?吉勒明的埃及,現(xiàn)在,,我們看到了吳志偉的埃及,,——事實說明,就像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埃及詮釋,。 除了眾多創(chuàng)造了埃及輝煌與歷史的統(tǒng)治者外,,法老圖坦卡蒙被吳志偉一筆帶過,而偏偏是這個年輕的,、幾乎沒有什么宏大建樹的法老使我在很長時間充滿好奇與探究的狂想,。 關(guān)于圖坦卡蒙的黃金面具,關(guān)于他的死亡,,關(guān)于他的國家,,都有很多的研究和著述,吳志偉在書中也有一段記述:“意想不到的是,,9歲登基18歲就夭折的可憐的法老圖坦卡蒙,雖然在位時默默無名,、沒什么功績,,卻因為他的墳墓被古代的盜墓者遺忘而在近代被完整挖掘,這位少年法老瞬間舉世聞名,,成了古埃及文明的驕傲,。他那張著名的黃金面具,甚至成了埃及的國家標志,?!边@段話已經(jīng)是圖坦卡蒙的全部歷史了,雖然很簡短,,但是信息足夠充分,。我曾經(jīng)看過央視播放的關(guān)于圖坦卡蒙的紀錄片,最令我驚嘆的是他的被復原的頭骨,,看著他黃金面具背后,,那一張如此年輕、如此英俊,、如此煥發(fā)光彩的臉,,我甚至失去了說話的能力。那一瞬間,,我知道了“美”意味著什么,。這樣美的強烈的震撼,使圖坦卡蒙身上的謎語都化為烏有,,只剩下了燦爛輝煌的美,。 這樣美的一個人,他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什么,?他18歲年輕生命的戛然而止,,是他的幸還是不幸?美的絢爛與消失,,是否意味著人類生命進程的啟示,? 我凝視《埃及:靈魂在祈禱》里的許多法老雕像的照片,無法想象埃及的歷史可能會以別樣的方式存在,它就是吳志偉的文字中流走的時間,,與那些不可思議的建筑一起,,成為人類文明河流的證信。而圖坦卡蒙,,是這個鏈條上最柔軟的羊皮繩,,充盈著原始、單純,、深不可測的美,,令人心曠神怡的美。 很多時候我們會迷失在這樣的美里,,因為它能安慰我們,,讓我們的心在面對現(xiàn)實的丑時痛苦會小一些。我們甚至會忘卻自身的缺陷和可恥,。圖坦卡蒙提醒我,,美是易逝的,而丑才是永恒存在的,。每個人都有丑陋,,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真實,沒有一個人能夠像神一樣完美,,即使是向著神性的大地行走的人,,也無法是一個無瑕的人。我們承認人的局限,,也承認自身的殘缺,,只有這樣的坦然,我們才有了精神與心靈提純的可能,,美才會呈現(xiàn),,生命的品質(zhì)才可以放射光華。然而,,我們常常遭遇的是,,美被踐踏,生命被剝奪,,卑劣與無恥橫行,,甚至,強盜的理直氣壯和振振有辭會讓我們無話可說,。人是多么虛弱的動物,,而有時現(xiàn)實又是多么令人厭倦,生活是一領(lǐng)千瘡百孔的破衲布,,張愛玲遠非刻薄,,而是太仁慈了,。 2 從阿加莎?克里斯蒂到約翰?吉勒明,仿佛經(jīng)驗的正是埃及的歷史,,陰謀,,殺戮,開始,,結(jié)束,,和平,戰(zhàn)爭……而閱讀吳志偉,,是在一個行者的步履聲中,,經(jīng)驗現(xiàn)代人的透視能量。他的攝影,,更像是在拍一部紀錄片,,那些安靜的鏡頭背后,是如此蒼涼遙遠的,,關(guān)于個人與女性的命運。她們在歷史中,,歷史也在她們蒙面的身體里,。 書中關(guān)于濕娃的敘述讓我著迷,這是一個仍然被神秘籠罩的沙漠綠洲,,而那片沙漠是我前生的家園,。“撒哈拉的精靈——濕娃”,,既是世界的盡頭,,又是世界的起點,這樣的表達可能會令人生疑,,而吳志偉卻毫不猶豫地記錄在案,。我不加思索地全盤接受,因為堅信其內(nèi)在的肯定與喻意,,還因為他恰好擊中了我對故鄉(xiāng)的幻想,。撒哈拉沙漠,還是另一個女性的前生之地,,我不知道今天還會有多少人能想起她,,20年,她已經(jīng)離我們那么遠,。然而我同時堅信,,她已經(jīng)以別一種方式活著,我們對她的懷念和記憶從未消失,。很多年前,,當荷西,,那個世界上很多人都熟悉的丈夫,對他的妻子三毛說出“你是我的撒哈拉之心”時,,三毛收獲了最有質(zhì)地和重量的承諾,。我不能質(zhì)疑荷西是否真實存在過,那片萬里之外的撒哈拉沙漠上盛開的花朵,,是美的極致,,一如圖坦卡蒙的面容。當三毛奔赴那片大地時,,實際上是在奔赴她的前生,,也是在終結(jié)她的后世。生與死,,于她而言,,有什么分別呢? 埃及的女人的身體被寬大的袍子遮蔽,,濕娃的女人向世人露出真容的可能更是為零,。吳志偉說,濕娃的女人都在家里度過,,她們養(yǎng)育子女,,避開丈夫以外的男人的眼光,安全地做日常家務,。通常她們也會在某一個家庭的天臺聚會,,從一個天臺到另一個天臺,她們不用下樓,,往來自如,,“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女人們可以從這里俯視由男人支配的世界,?!蔽覀儾灰庇谌ブ肛煗裢薜呐藳]有人權(quán)、沒有自由,、沒有美的機會,,或者哀嘆濕娃的女人沒有平等意識、沒有自我解放,、沒有快樂公平……這個世界不都如我們的想象,,我們的目力所及太有限了。我們不是他們,,怎么知道她們的快樂與自在,?她們的美不是給世界的,而是于隱秘處開放的含羞草,,只專屬于她的另一半,。在這里,,我真正了解了“另一半”的含義,那些濕娃獨有的建筑——沙酈里,,每一夜不都是一半花瓣與另一半花瓣的徐徐重合,?他們與世隔絕,只靜享花開時獨有的芬芳,,他們相互凝視,,笑容赤裸,只讓天地間的另一半看到心和血的沸騰,,在最原始,、最真實的美里放開自己。誰會把自己身體的另一半剖開來放在日光下暴曬,?抑或讓公眾參觀和觸摸,? 這是一個與我們不同的世界,也是一種我們完全不能感知的生活,,我僅能從她們在天臺俯視男人世界的姿態(tài)里,,看到她們平靜的驕傲,看到世界在她們眼里的渺小與紛亂,。她們的腳下,,是繁華盛世還是江湖險惡,都與她們經(jīng)歷的生活無關(guān),。誰能如她們一般,,從一個天臺到另一個天臺,,來去如風,,人神不分?那樣短暫的美感,,亦是埃及湛藍的天空下,,瞬時清涼的藍色妖姬? 這些濕娃的女人,,她們與撒哈拉沙漠靈魂相通,,唇齒相依,她們把最平凡的生活,,過成了自在的藍色狂想,,用最貧瘠的物質(zhì),過出了華麗的世俗溫暖,,然后,,用她們寬大的袍子,接納和包容了世界對她們的傷害,。這是另一個族類,,她們的付出與收獲,,都自有她們的軌道,她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與其說是淡然,,不如說是寬闊,與其說是無所思,,不如說她們將欲念都付與了撒哈拉狂野的風沙,。 三毛的生命,不也和濕娃的女人一樣,?她們把怎樣的驚艷留給了身后的世界,? 3 其實,《埃及:靈魂在祈禱》最厚重的敘說是對宗教的探詢,,吳志偉也許不是基于對信仰的追尋,,但是置身于這個充滿宗教感的大地,他常常聽到的是法老喃喃低語的祈禱,,他被召喚,,他在傾聽。在著名的圣凱瑟琳隱修院所在的西奈山下,,他看到了西奈人的靈魂,,那個被他描繪出滄桑面容的西奈半島,亦成為攝取我們靈魂的信仰之地,。 在圣凱瑟琳隱修院共處著三大教派: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這真是令人驚訝,。吳志偉說這個耶穌的圣地不拒絕不同信仰的人,,那一時刻,我的內(nèi)心是深摯的感恩和震撼,。我們有凡人無法克服的弱點,,我們也無法做到絕對的真實,很多時候,,我們屈服于人的欲望,,在利益面前妥協(xié),喪失人的基本原則與道德底線,;由于思維所限,,視野被遮蔽,我們也會狹隘,、短視,、陰暗、不寬容,,知性與靈性都被綁上了繩索,,我們離誠實越來越遠,。 而吳志偉攝影與文字下的死者之城,帶給我的震顫至今未消,。那一片活人與死人安然居住的墓地,,似乎正是信仰的見證。不管活人有多少迫不得已的理由,,他們得以在墓地永久居住,,并且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確實與宗教信仰有關(guān),。死者安息,,生者生存,死是生的延續(xù)與復活,,生為死的守護清潔而虔誠,。看死者之城的照片,,生命的確令人敬畏,,我們無法測度生命的深淺,惟有尊重和經(jīng)驗神對我們生命的計劃,。 有些人生情形至今想來仍感訝異,,多少年我都極少會有回想,一些個人的記憶已經(jīng)成為身體里沉默的聲音,。閱讀《埃及:靈魂在祈禱》,,在5000年異域古國的歷史里,那穿越千年的風卻扇動了我們最想靜穆的經(jīng)驗,。我雖然不能確知自己是否得著了可靠的應許,,因為信心生活是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但我此時深信,,那個圣地西奈山是我生命的出處,,我的前生的痕跡遍布他的身體,,每一次看過去,,我都有淚水充盈。 吳志偉在書中說到去西奈山朝圣的信徒,,要攀登由3000多級花崗巖鑿出的石階組成的“摩西的階梯”,,到達“懺悔之門”懺悔,然后到達“信念之門”,,除去鞋襪爬上山頂,。這既是真實景象又具有宗教意義的表達,其實正是每一個尋求信仰的人的必經(jīng)之路,。 看圣凱瑟琳隱修院的博大包容,,我突然被畏懼抓住,,世俗的生活已經(jīng)于無意識中磨鈍了警醒之心,我們漸漸向著混沌陷溺,,并聽憑本性的驅(qū)使,。我們所知極其有限,惟有籍著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拒絕進入“在善心之中和在惡心之中的深淵”。愛是信仰不可或缺的根柢,,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寬恕與期望,。因著愛心,,我們獲得了自由。漢娜?阿倫特在《精神生活?意志》中論及《羅馬書》中保羅的內(nèi)心體驗時,,說過一段話:“內(nèi)心平靜,,無懈可擊,這就是你需要的一切,,一旦你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本身取決于你對現(xiàn)實的認識,,那么你將感到自由?!背踝x時,,我一掠而過,無動于衷,,然而今天我了解了漢娜的真正智慧,。在漢娜浩瀚的學術(shù)著作和學術(shù)思想里,這也許只是一滴海水,,然而卻可以讓我們從此真正解放自己,。 這是思想的自由所帶來的心靈與精神的雙重自由。它來源于信仰,。 在之前談論程劍的《昌都記事》的封面時,,我曾有過問題:三個僧人低頭赤足走著向下的臺階,他們是否意識到,,他們赤足的行走通向哪里,? 現(xiàn)在,我想用吳志偉在《埃及:靈魂在祈禱》中的敘述回答: “史提芬的父親說:‘赤足于此,,如同面對上帝,,感覺就似摩西當年一般。從山頂上看到的,是我所能想象的人類最莊嚴崇高的景象,?!?/P>
|
|